hhh.gif (89600 bytes)黄河风情                                         

水土保持

1 发展阶段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历史悠久,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西周到晚清几千年历史中,广大群众为获得农业丰产创造了丰富的耕作经验,其中很多是有利于保持水土的措施。第二阶段,民国时期,当时的执政者和治黄主管部门,从治黄的要求出发,已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专门事业,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治理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开展科学试验,并在局部地区开展小范围的治理。第三阶段,建国以后,水土保持作为解决黄河泥沙问题和黄土高原人民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重视,设置专职机构,组织群众全面、持久、大规模地开展,不仅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而且发展了水土保持科学,在我国水土保持发展史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业绩。

2 措施布局

⑴总体部署

从黄河源至龙羊峡之间流域面积13.1万km2,占全河流域面积的17%,属青藏高原,海拔3000m以上。区域内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轻度以上的冻融侵蚀面积5.3万km2,占总土面积的40.1%。本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

从河南桃花峪至入海口,流经华北平原之上,这段河道长786km,流域面积2.3万km2,占全河流域面积的3%。黄河在下游山东境内的大汶河是唯一的入黄支流,流域面积8633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093万km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石质山地造林绿化,缓坡整修梯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多林种配置开发荒山荒坡,合理利用沟滩造田。陡坡地退耕造林种草,支主沟修建设拦沙坝等,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

从龙羊峡至桃花峪区区间流域面积59.8万km2,(加上内流区64.0万km2),约占全河流域面积的80%,分属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占90%,海拔500~2000m。黄土高原地区历来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和主体。

  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分区布局

①严重流失区

土地利用方向是农林牧并举,通过修好种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陡坡退耕,大力造林种草,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改单一农业(粮食)经营为农林牧副业综合经营。从长远看,农林牧业用地和其他用地比例,宏观上大致可调整为4:3:3:2。

水土保持必须采取工程与林草协调,治坡与治沟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在措施布局上,高塬沟壑区采取塬面、塬边(沟头)、沟坡、沟底四道防线,保塬固沟;丘陵沟壑区一般采取坡耕地修梯田,荒坡种林草,沟底修谷坊、淤地坝三项建设。丘陵区的5个副区,由于地形、人口等因素的差异,在措施布局上应各有侧重:第一、二副区沟中修坝淤地在农田基建中占相当比重;第三、四副区农田基建则以坡地修梯田为主;第五副区中的涧地,则主要搞引洪漫地,保涧。

②局部流失区

本区土地利用方向以林牧为主,从长远看,农、林、牧业用地和其他用地比例,宏观上大致可调整为1:4:4:1。水土保持以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为主,对局部林草遭到破坏而流失严重的地方,也需采取综合性水土保持措施。风沙区与干旱草原区风蚀严重,需要采取防风固沙的治理措施。

③轻微流失区

土地利用方向以农业为主,从长远看,农、林、牧业用地和其他用地比例,宏观上大致可调整为6:1:1:2。治理任务主要是进一步搞好水利,提高灌溉效益,力争进一步高产。在阶地区有少量侵蚀沟,应采取似高塬区“四道防线”的治理措施。

3 主要成就与特点

⑴主要成就

建国以来,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治理了41.1%的水土流失面积,并获得明显的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还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开展了国际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据黄委会上中游局计财处统计和《人民治黄五十年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提供的情况进行计算得知,在1950-1997年的48年内,黄河流域8省(区)共完成梯田、坝地、其他基本农田和造林、种草等五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 71亿亩,折合18.08万平方公里,占8省(区)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的41.1%。按48年平均,年均进度0.86%。上述治理面积中,有梯田(包括塬面条田、埝地)4617.17万亩,坝地537.8万亩,其他基本农田3381.33万亩,造林15094.46万亩,种草3491.67万亩。

①各省(区)治理程度

由于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治理程度也有差异。

据调查与统计,一般情况是:人口密度较大、劳力较多的河南、山东和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重的山西、陕西、甘肃,治理进度快,治理程度较高,年均治理进度为0.88~1.37%,治理程度达40.32~65.84%;内蒙古、宁夏、青海地多人少,劳力缺乏,年均治理进度相对较慢,分别为0.45%、0.48%和0.41%,截止1997年累计治理程度分别为21.71%、23.03%和19.9%。

②各时期治理程度

据《建国40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计算》和《人民治黄五十年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的统计,黄河流域8省(区)不同时期治理进度也不同。50年代和60年代进度较慢,70年代以后进度加快。

黄河流域各时期治理程度表(1950~1997年)

项 目

单 位

各时期新增治理面积

1950~1955

1956~1965

1966~1978

1979~1989

1989~1997

梯  田

万 亩

98.8

518.63

1772.18

882.01

1278.33

条  田

万 亩

31.45

162.45

1211.66

786.64

2144.11

坝  地

万 亩

4.99

47.79

234.56

123.39

114.45

造  林

万 亩

73.62

914.55

2916.58

4893.41

5638.1

种  草

万 亩

103.45

236.88

409.7

2096.93

428.77

合  计

万 亩

312.31

1879.3

6544.68

8782.38

9603.76

平方公里

2082.07

12528.67

43631.2

58549.2

64025.05

年平均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347.01

1252.87

3356.25

5322.65

7113.89

年平均治理进度

%

0.08

0.28

0.76

1.21

1.62

时段末累计
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2082.07

14610.74

58241.94

116791.14

180816.19

时段末累计
治理程度

%

0.47

3.32

13.24

26.54

41.09

③各类型治理程度

不同类型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特别是人口、劳力)、水土流失特点与严重程度不同,影响到治理的难易,因而治理的进度也有差异。

⑵工作特点

①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优化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合理利用小流域的土地资源,促进小流域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益,把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这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②以效益为中心,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从80年代起,随着治理开发规模的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运输、贮藏、销售业也依托小流域得以发展,将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或商品产区。国家重点水土保持治理区的无定河和皇甫川流域,在自1983年开始治理开发的160多条小流域中,先后出现了116个小康村。陕西省近年在渭北旱原和北部山区山坡地栽植苹果600万亩,1994年果品产量达17亿公斤,占全国苹果产量的六分之一,总收入实现20多亿元,人均纯收入实现1000多元,充分显示了水土流失区发展小流域经济的广阔前景。

③依法防治,预防为主

黄河流域各省区都制定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和法则,组建了监督执法队伍,将单纯治理转到防治并重,开始重视依法预防水土流失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仅1998年,各地审批水土保持方案3885项,查处大小案件1816起,收缴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2793万元,巩固和发展了水土保持成果。特别是在晋陕蒙接壤地区等重点建设项目开发区,水土保持法已经深入人心,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已经形成,过去那种滥挖乱采,乱堆乱放的现象得到遏制,开始走上了有序开采、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轨道。

④建立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以户包或联户承包形式治理小流域的治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机制应运而生,这是水土保持治理方式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高潮时期,黄河中游地区有350万农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约占这一地区总农户的38%。现在户包小流域又发展成为户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的使用权等多种形式并存。据不完全统计,到1994年全区“四荒”地拍卖1119万亩,收取拍卖资金19.7亿元,已完成初步治理的拍卖地达到拍卖面积的25~42%。

⑤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益

近年来,各地在水土保持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引导农户自觉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实行以物代补,以奖代补、以息代补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开展竞争,实行奖励。变无偿投资为部分有偿使用,建立水土保持专项基金,采用股份合作形式,滚动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尤其是扩大开放,引进外资方面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理资金的来源。十多年来,黄河中游各地引进十余个水土保持外资项目,都创建了世界一流的水土保持典范。1993年引进的世界银行水土保持贷款项目,为拓宽水保投资渠道,开辟了新途径。

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流域治理的科技含量

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紧紧围绕生产和治理的需要,积极开展关于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管理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上千项科研成果。其中30%左右已转化为生产力,有效地解决了生产和治理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促进了水土保持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