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黄河风情 WELCOME TO YELLOW RIVER

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

返回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之源,加速黄土高原的治理,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水土保持对减少土壤侵蚀,进而减少黄河泥沙是十分有效的。

⑴小流域与重点支流经过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十分显著

    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小流域,面积70.1km2,1953年开始治理,到1988年治理程度56.3%。据绥德水保站19541988年观测资料分析,治理前流域年平均径流模数27098 m3/km2,输沙模数19378 m3/km2.a;治理后径流模数13576 m3/km2,输沙模数7944 m3/km2.a。治理后较治理前减少径流49.9%,减少泥沙59.0%。
    1983年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无定河流域(面积30261 km2)与三川河流域(面积4161 km2),50年代、60年代年均输沙量2.17亿吨和3681万吨,80年代输沙量分别为0.53亿吨和963万吨,80年代比50年代年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75.6%和73.8%。有关专家科学分析认为,输沙量减少的原因,降雨量偏少和水土保持作用的影响大致各占一半。

⑵重点治理的干流河段,在大面积范围泥沙也显著减少

    1996年3月水利部组织专家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课题进行鉴定验收。研究成果表明:在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为主体的多沙粗沙区约13万km2的范围内,60年代输沙12.1亿吨,80年代年均输沙4.7亿吨,减少了7.4亿吨(减沙61.2%)。减沙原因,水文法分析结果是:降雨偏少影响3.5亿吨,水土保持的作用3.9亿吨;水保法分析的结果是:降雨偏少影响4.3亿吨,水土保持的作用3.1亿吨。虽然在定量上各家分析结果有差异,但都肯定了水土保持减沙的巨大作用。

⑶一些典型实例证明水土保持的作用

    1995年9月9日,山西省五寨县境内连降暴雨,总降雨量219mm250mm,全县受灾面积4.0万hm2,受灾人口7.5万人。在这些暴雨中,三道沟小流域(面积5.45 km2)治理度16.1%,每km2受灾农田21.2hm2,经济损失4.4万元,井几洼小流域面积20.7 km2,治理度90%以上,每km2受灾农田1.5 hm2,经济损失0.25万元。后者较前者受灾农田面积少93%,经济损失减少94%。说明水土保持具有突出的削洪减灾作用。

       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这已是社会的共识。坚持不懈地大力搞好水土保持,同时加强干流防洪工程,就一定能够取得根治黄河水害的决定性胜利。但是在实际中,一些人还对水土保持存在偏见,国家的投资还需要继续增加,水土保持的治本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