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

李敏

(西安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710021

 (此文发表在《人民黄河》2003年第12期)

摘要: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截止2002年底,黄河中游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480座,中小型坝11.2万座),已拦泥沙210亿m3,淤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87万hm2。淤地坝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以坝代桥,改善了交通条件。为此应加快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建设。近期实施的重点是产沙量较大的多沙区,重中之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

关键词:黄河,水土保持,淤地坝

1、背景

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距今已有400多年。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陕西子洲县黄土洼,因自然滑坡、坍塌,形成天然聚湫,后经人工修整而形成高60m、淤地54hm2的淤地坝。

20世纪50年代后,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和发展农业生产,在黄河中游沟道中建设了大量的以拦泥、缓洪、淤地造田,发展生产为目的而修建淤地坝。截止2002年底,黄河中游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坝1480座,中小型坝11.2万座),已拦泥沙210亿m3,淤地32.0万hm2,保护川台地1.87万hm2。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共有淤地坝9万余座,占七省(区)总数的79.1%。

黄河中游地区的淤地坝在减少黄河泥沙、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将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淤地坝建设。本文对淤地坝的作用从7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2、淤地坝的作用分析

2.1  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它不但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而且能够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减轻沟道侵蚀。

对于淤地坝的拦泥保土作用,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1922年所著《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中指出:“皆渭沟洫可以容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又说:“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然若分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提出了修建淤地坝不仅可以拦沙淤地增收,而且可以减少黄河泥沙。

据有关资料调查,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8000t,中型淤地坝平均拦泥6000t,小型淤地坝平均拦泥3000t。

由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组成的坝系拦泥效益更为显著。如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小流域总面积32km2,建成淤地坝38座,形成了较完善的沟道坝系,累计拦泥645万t,达到泥沙不出沟。陕西横山县赵石畔流域面积60.68km2,建成淤地坝45座(其中骨干坝8座),总库容2982.5万m3,已拦泥2039万t。根据水沙基金、水保基金、自然基金和国家“八五”攻关等黄河水沙变化课题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t左右,其中库坝工程减沙占70%以上。黄河中游地区现有的11万多座淤地坝已累计拦泥280亿t,其中多沙粗沙区68083座已累计拦泥155亿t,占73.8%。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工程对黄河减沙和黄河下游的持续安澜作出了巨大贡献。

2.2  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

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截,形成坝地。坝地地平、墒好、肥多、土松,易于耕作,而且抗干旱能力强,增产作用与效益十分显著。黄河中游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的说法。

历史上黄河中游地区的群众就认识到在沟道中筑坝拦泥淤地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山西省《汾西县志》: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涧河沟渠下湿处,淤漫成地易于收获高田,值旱可以抵租,向有勤民修筑。”指出了坝地的抗旱增收作用。据《续行水金鉴》卷十一记载,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陕西监察御史胡定在奏折中写道“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代涧中,请令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水发,沙滞涧中,渐为平壤,可种秋麦。”说明淤地坝拦泥淤地增收的作用在清代已引起地方官方的重视。

黄河中游地区现有的淤地坝已淤地30多万hm2,坝地平均亩产量300kg~400kg,高的达900kg,是坡耕地的6~10倍。陕西省水利厅和榆林市、延安市水保局联合调查子洲、绥德两县,坝地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8%和4.8%,所产粮食占总产量的27.8%和30%。山西省汾西县康和沟流域,坝地面积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28%,坝地粮食总产却占该流域粮食总产量的65%。特别是在大旱的情况下,坝地抗灾效果更加显著。1995年陕西省遭遇特大干旱,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流域有坝地106.7hm2,坡耕地1666.7 hm2,坝地亩产均在300 kg以上,而坡耕地亩产仅10 kg。

2.3  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农民生活生产用水

淤地坝通过有效的滞洪,将高含沙洪水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一部分转化为清水,排放到下游沟道,增加了沟道常流水,涵养了水源,对汛期洪水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淤地坝运行前期作为水源工程,小流域坝系中部分骨干坝作小水库使用,能够有效蓄积、利用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解决水资源缺乏地区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调查,黄河中游地区已建成的淤地坝,解决了1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同时,利用骨干坝前期蓄水发展灌溉面积2.33万hm2。甘肃环县七里沟坝系平均每年提供有效水资源160多万 m3,常年供给厂矿企业,并解决了附近4个行政村7000多头(只)牲畜的用水问题。“十年九旱”的定西县花岔流域,多年靠窖水和在几十里外人担畜驮解决人畜饮水,通过坝系建设,不仅彻底解决了水荒,而且每年还向流域外调水50多万 m3,发展灌溉133.3 hm2

2.4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坝地良好的水肥条件和高产稳产,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经济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内蒙古清水河县范四夭流域,过去“靠天种庄园,雨大冲良田,天旱难种田,生活犯熬煎”,自从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治沟打坝以来,带动了各业生产,2001年人均纯收入达1970元,电视、电话、摩托车等开始进入百姓家。甘肃定西县道回沟流域,利用8座骨干坝发展水浇地33.3hm2,建成温室10座,蔬菜大棚4座,年加工1万kg的马铃薯粉厂。目前黄河中游区已涌现出一些“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村庄。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目前仍然有近1000万贫困人口, 2001GDP只占全国总量的6.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该区人民群众能否脱贫致富,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如期实现。而加快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5  促进退耕,改善生态环境

淤地坝建设,增加了水肥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与国家退耕政策相配合,就能够保证现有坡耕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实现山川秀美。

据分析,1 亩坝地可促进6~10亩的坡地退耕。甘肃环县赵门沟流域依托坝系建设,累计退耕还林还草216.7hm2,发展舍饲养殖1575个羊单位,既解决了林牧矛盾,保护了植被,又增加了群众收入。陕西清涧老舍古流域,大力发展淤地坝后,人均基本农田0.18hm2,人均产粮415kg,退耕1937hm2,占原耕地面积的43.9%。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有坝地26.7hm2,在人口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7%下降到28%,林地面积由3%上升到45%,草地面积由3%上升到7%。实现了人均林地2.4 hm2,草地0.3hm2,粮食超千斤。

2.6  利于区域防洪减灾,保护沟道下游生产安全

以小流域为单元,淤地坝通过坝系建设,大、中、小结合,骨干坝控制,层层拦截,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沟道下游造成的危害。黄河中游地区现有骨干坝,可保护下游沟、川、台、坝地1.87hm2

1989年7月,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川掌沟发生150年一遇的洪水,坝系工程拦蓄洪水593万m3,缓洪514万m3,削减洪量89.7%,保证了下游坝地、生产生活设施的安全。甘肃省庆阳县崭山湾淤地坝建成以后,下游80户群众财产有了安全保障,道路畅通,40hm2川台地得到保护,仅该坝保护的川台地年人均纯收入就达1680元。使烂泥沟变成了“聚宝盆”。

2.7  以坝代桥,改善交通条件

淤地坝的建成,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改善了黄河中游地区的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物资、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调查统计,黄河中游地区坝路结合的淤地坝占20%,相当于建设2万余座乡村公路桥。甘肃省定西县建成的淤地坝有90%以上已成为重要的交通道路。

3、发展建议

实践证明,淤地坝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措施。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发挥拦沙蓄水淤地等综合功能,对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再造秀美山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务院批准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按照水利部汪恕诚部长提出的要求,应加快黄河中游地区淤地坝建设。近期建设淤地坝6万座。形成高产稳产坝地面积270万亩,农村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民稳定增收;促进退耕1200万亩,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0%,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结合其它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亿吨。

近期实施的重点是产沙量较大的多沙区,重中之重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应初步建成以多沙粗沙区25条支流(片)为重点的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其中应优先实施多沙粗沙区中粗沙输沙量较大的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皇甫川等入黄一级支流。在具体操作中,应首先安排原有坝系配套工程及现有淤地坝改建工程,巩固提高,充分发挥效益;同时建设示范区,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