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庙
座落在距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约10多公里的白纳河(又称柏沟)口不远的地方。庙宇座北朝南,背靠巍峨险峻的岩壁,傍临清澈见底、冽如甘露般的清溪,面对灌木滴翠、绿草丰茂,鸟语花香的巴塘山,中间一箭之地,峡谷蜿蜒,砾石遍地。由于白纳沟环境幽雅清静,风景绮丽多姿,气候温和宜人,当地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难得的“洞天福地”。
文成公主庙里面是一个白粉刷墙、卵石铺地的“凹”形小院,庙门旁有一块不大的石碑,用古藏文简略地记载修筑文成公主庙的缘由和大体时间。
小院正面,紧靠岩壁的是三层高的土筑石砌的藏式平顶建筑。这是这座庙宇中唯一的建筑——公主庙堂。庙堂虽说不大,但站在狭小的天井里仰望,庙堂却显得雄伟高大,颇为壮观。公主庙堂设计巧妙,造型奇特,别具一格。庙堂外表共分三层,内部实为一堂。底层是双开的大门,第二层是巨大的双扇藏式窗户,第三层又开一排六扇藏式窗户。这两层窗户平时不能开启,完全是一种独出心裁的装饰。庙宇的窗门和墙壁全部刷成褐红色,天晴日丽时,远望庙宇,红光闪闪,犹如赤霞一片。
推开庙门,进入堂内,是三间高敞幽深的殿堂,堂前有两根巨大的方柱直撑庙顶,另有两根巨柱,支撑着正面浮雕佛像下的莲花宝座。
在庙堂正上方的岩壁下,浮雕有九尊巨幅佛像。佛像由两只背向伏卧的雪狮驮着,呈莲花宝座状。宝座又由两根粗大的木柱相支撑。莲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约7.3米的主佛像。佛像头戴朝冠,两耳佩有垂至两腮的金环,身着唐代盛装,双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双腿盘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显得神态端庄稳重,性情娴静慈祥。主佛像头顶上方刻有梵文六字真言,头顶后部嵌有象征“光明普照、佛慧无量”的五彩光杯。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四尊高约4米的侍者佛像立在小莲花座上。这8尊侍者佛像,个个手持宝物。有的手拿莲花,有的手持金刚杵,有的手捧牡丹,有的手托宝瓶,有的手端如意宝食碗,有的手握七星上方剑,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主佛与侍佛之间,排列对称协调,整齐有序,尊卑分明,生动地表现了古代那种主仆之间、师徒之间鲜明的尊卑关系和等级关系,但也不过分降低佛门弟子的身份。整组浮雕佛像,依山就势,安排巧妙,布局合理,构图新颖;人物造型大方,体态丰满,容貌秀美,形神兼备,立体感很强。加之堂内光线暗淡,香烟袅袅,猛看上去,给人一种飘然欲落之感。佛像两边,从上至下雕有三尺宽的藏式花边图案,与佛像群浑为一体,整个浮雕充分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
此外,庙堂内东西墙壁上有两组大型壁画,画面内容主要是当时文成公主进藏路过白纳沟时,当地藏族头人和群众如何隆重欢迎的动人情景。
相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会面之后,一路上翻过了雄伟崇峻的巴颜喀拉山,越过了激流滚滚的通天河之后,来到玉树境内的莱沟。文成公主为自己的一行人马能够平安地通过天然屏障巴颜喀拉山和亘古天暂通天河而高兴,她以为这是神仙帮助的结果。自小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神仙的虔诚,亲自率领工匠,在莱沟的岩壁上刻下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
公元710年,即唐中宗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婚配藏王赤迭祖赞而路过白纳沟时,发现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九尊雕佛像特别壮观,为了不使公主的功德被风雨所剥蚀,她派人在雕佛像上修筑了一座庙宇,并赐名“文成公主庙”。以后,这座庙宇便被人们保护下来,作为顶礼膜拜的活动场所,同时也纪念文成公主不朽的业绩。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座古老的庙宇,多次拔款进行修葺,并把它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每年都有大批信教群众和旅游者,到此朝拜、观光。
横挂在公路上的道道经幡,使人已经感觉到文成公主的神圣。 |
文成公主庙旁边的山坡上挂满了经幡。 |
鸟瞰文成公主庙。修缮前的外貌。 |
鸟瞰文成公主庙。修缮前的外貌。 |
鸟瞰文成公主庙。 |
公主庙堂。 |
喇嘛在庙前的河中洗菜。 |
喇嘛和游人在观赏小河中的游鱼。 |
乘小轿车来朝拜的老少信徒。 |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我国中原通往青海、西藏的大道早在汉代以后就已基本形成。到了唐代初年,即公元7世纪中期,唐太宗执政以后,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吐蕃人在赞普松赞干布的率领下迅速壮大,进而统一了西藏地区的许多部落,并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逻娑(逻些)建立起地方政权。当时,松赞干布十分敬慕唐王朝的强大兴盛与中原汉族灿烂的文化。为了加强吐蕃与唐王朝的联系,使藏汉之间能够长期友好相处,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前往唐朝首都长安,拜见唐太宗,并请求联姻和好。唐太宗也派出使臣前往吐蕃回访,但未答应联姻。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次派大相(宰相)禄东赞携带金、白银及其他珠宝数百件,前往长安求婚,唐太宗审时度势,答应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作为国舅,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
|
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奁,从长安迤逦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为了保障公主一路顺风,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松赞干布则亲自率领满朝官员与大队人马迎亲于柏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并在此举行欢迎仪式。然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伴而行,前往逻些完婚。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撒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仅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而且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 公元709年,即唐中宗景龙三年,应吐蕃之请,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许配给了赞普赤迭袒赞。金城公主又沿着文成公主进藏的道路嫁往吐蕃,从而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又一桩盛事。从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起,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开辟、迅速兴盛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大道的。 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省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和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 千百年来,唐蕃古道作为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大道,象是一条情意缠绵的纽带,联结着汉藏人民友好团结的感情。它曾给中原和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过繁荣和兴旺,曾给汉藏人民及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带来过友谊和幸福,同时也给古道本身带来了众多的胜迹和传奇。至今,在古道经过的许多地方,仍然矗立着人们曾经建筑的驿站、城池、村舍和古寺,遗留着人们世代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遗存,传颂着数不清的反映汉藏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佳话。 |